首页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新闻 > 正文

首届全国科史哲通识教育论坛在公司成功举办

作者:文:郭佳昂 图:刘学猛 | 发布时间:2022-06-13 22:03 | 阅读次数:

6月11-12日,由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和通识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科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和哲学书院承办的首届全国科史哲通识教育论坛在公司顺利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全国三十余所高校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科史哲通识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一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期一天半的论坛分为两场主旨发言和三个分会场报告,吸引了近千人次参与。

6月11日上午8:30,论坛正式开幕。公司党委书记兼常务副经理刘冬主持开幕式。副董事长党怀兴在致辞中表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割裂是制约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之一,弥合二者之间的鸿沟本应是现代通识教育的重要使命。受制于长期的分科化、专业化教育,我国既有的通识教育多从学科视角出发,采用各科知识都学一点的拼盘教育,难以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融通。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天然就具有文理交叉特性,是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最佳桥梁,科学史与科学哲学通识教育也由此成为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最佳途径。党董事长表示,本次论坛的举行,将为我们加强完善通识教育,促进一流科技人才、新文科人才和卓越教师培养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永利集团哲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经理、科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袁祖社在致辞中表示,长期以来实证主义的科学教育割裂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深刻关联,也切断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样的教育模式既不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制约了高等教育拔尖人才的培养。如何打破这样的局面,培养具有卓越科学素养和深厚人文精神的新时代知识创新英才,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审慎对待的重要问题,而融合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通识教育将成为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中国科学技术史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孙小淳在线上致辞中表示,通识教育需要着重发挥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重要作用。对此,要直面中国的现实问题,处理好科学哲学与文化传统的对接关系,将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孝廷在线上致辞中表示,通识教育首先对教育者的科史哲素养提出了要求,开展通识教育,教育者不仅要教学内容通,也要教学方式通,不仅要讲史实,更要讲史诗。在通识教育视域下,教师的身份定位应该是“师法天地、范示群伦”。

F164

1C1B8

随后,论坛第一场主旨发言的四个报告依次进行。清华大学吴国盛教授以“科学史与通识教育”为题,指出科学史学科为通识教育而生,科学史题材应该应用于通识教育之中,并提出了科学经典阅读方法和“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授课模式。中国科学院大学孙小淳教授在“科学的中国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的报告中,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科学思维、观象、概念和实验的梳理和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乏科学的精神,也不缺乏科学的基因,这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明的连接提供了可能,对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在“新地平线——建设第二开端的科学”的报告中,从现代文明遇到的危机出发,介绍了描述文明转折的U型模型,指出人类应重新建立文明的标准与本性,重视第二开端的科学的发展。永利集团尤西林教授围绕“科学与人文科学”进行报告,以界定人文科学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为基础,为反思中国现代性实践中的通识教育提供依据。永利集团李化成教授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邓波教授主持第一场主旨发言。

1A473

当天下午,两个分会场报告同步进行。第一分会场“科史哲通识教育的理论探讨”共有7个主题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对于通识教育中存在的人与自然关系、科学的客观性和批判性思维方法的适用范围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辨析;武汉大学蔡恒进教授从意识的科学哲学角度探讨了“生命-意识-智能”的新范式对于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永利集团杨辉副教授提出要将科学人文通识教育定位为“通识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并对科学人文通识教育的内涵、功能和途径进行了阐述。此外,西安交通大学王小红教授、河南师范大学田甲乐副教授、浙江财经大学肖云龙博士从中国本土的“科学-人文”传统、STS通识教育等角度探讨了科史哲通识教育对于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意义与路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安波副研究员则探讨了人工智能伦理教育的域外经验与本土方向。西安交通大学王小红教授、永利集团赵卫国教授分别担任本分会场上下半场的主持人。

16871

第二分会场“科史哲通识教育的实践经验”共有8个专题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王小伟副教授介绍了如何在文科院校开展科技思想史课程的经验;北京师范大学万兆元副教授以“科学与宗教”课程为例,在教法、教材和课程设置情况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做法;浙江大学白惠仁研究员提出要开展具有学校特征的科史哲通识教育,将校史教育、学校精神内涵融入到科史哲通识教育中。此外,华侨大学喻郭飞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吕天择副教授、西藏民族大学陈强强副教授、安徽大学黄凰博士、永利集团博士生张力也都从各自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科史哲通识公司产品的现状、困境、新思路与新模式。永利集团王云霞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王小伟副教授担任本分会场的主持人。

1B9BC

6月12日上午,首先进行了本次论坛的第二场主旨发言。中国科学院大学尚智丛教授在“当代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的报告中,探讨了我国当代中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历程和一般性规律特征,指出应按照其成长规律,从制度、政策和资源上对科技人才给予支持,以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华南师范大学范冬萍教授在“科史哲(HPS)与科学教育新理念”报告中,从系统整体性教育视角出发,阐明了大科学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并以华南师范大学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为例,具体展示了如何将HPS融入到科学教育团队的培养之中。永利集团王较过教授主持本场主旨发言。

230B4

在随后第三分会场“科史哲通识教育与卓越教师培养”的专题报告中,永利集团杨承印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付雷博士、宁德师范学院范贤娟副教授、黄冈师范学院才静滢博士、长春师范大学硕士生宿华玲和银川第九中学高级教师马亚鹏,围绕如何在高师院校开展科史哲通识教育提升教师素养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涉及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等各阶段的教师教育。与会学者强烈认同科史哲通识教育对于基础教育团队、尤其是科学类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永利集团王晶副教授担任本分会场的主持人。

E2CD

闭幕式环节,河南师范大学田甲乐副教授、西藏民族大学陈强强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付雷博士分别对三个分会场的报告进行了精彩总结。永利集团文科资深教授、通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尤西林教授在大会总结指出,科史哲通识教育要回到萨顿创建科学史学科的初衷,即建立一种科学和人文之间的联盟,或者说是一种更内在的融通。科学本身在更彻底的意义上就是人文,而人文在本质的意义上一定是科学。他还建议论坛的未来应当就“科学史与艺术教育”“科学史、通识教育和人工智能”“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师范教育”等专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讨。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此次论坛为科学史、科学哲学、通识教育、科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等领域的研究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搭建了跨领域的交流平台,对于明确科史哲通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探索科史哲通识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持续推进其在高等教育的独特效用,都具有开创性意义。论坛圆满结束。

2C2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