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公司哲学系27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杨辉老师带领下,赴临潼开展科技游学活动,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时间科学馆以及扁鹊纪念馆。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是我国唯一专业全面从事时间频率科学研究和授时服务的科研机构,担负着国家标准时间的建立、保持和发播任务同时开展卫星导航领域研究工作。该中心时间科学馆陈设以时间科学为主题的科普展览。在感知时间、计时演进、授时技术发展和精密时间应用四个板块的180余件各类展品中,同学们沿着时间计量和人类时间经验的轨迹,重新思考时间本身,走向不断加速躁动着的现代世界。

太阳、流水、钟声都是时间的象征,那么,我们所说的“时间”是什么?它是实在的,还是虚幻的?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我们的时间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们能否认识时间的本质?这些既是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时间科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一方面,天体运动造就了昼夜、月相和季节等有着近似固定的周期,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与之和谐的节律。为了使这些周期相互匹配,把握农业、祭祀、军事等社会活动的“时机”——“时”的本义就是“时机”(“敬授民时”),古人设置复杂的历法规则,创造了以年、月、日为标度的时间体系。当这些标度被数学化后,自然的时间就成为测度的时间。

另一方面,能够感知“自我”和“现在”的生命,都难逃生老病死的命运。古人先验地意识到自己“向死而生”,联想到现在进入过去,未来进入现在,人死不能复生,覆水不能再收——“时间之矢”仿佛是一条线性、均匀、“逝者如斯”的河流。
上述两种经验——标度/测度时间经验和时间之流经验——分别对应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启发着人类对时间本质的思考。“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若将宇宙的时间分为月的计量,人类的文明也只是出现在最后一天最后十分钟的最后一秒,也不免让同学们感叹人类的文明在宇宙之中是渺小且极为短暂的存在。授时技术发展展览让科学史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同学们不仅在各类时钟中感受时间,也在各种与时间有关问题的互动中切身感受时间科学的魅力。

自然界中,黎明、白昼和黄昏已为人们提供了基本时间框架,告诉我们何时起床劳作、何时小憩、何时摄取营养、何时准备入眠。古人则通过圭表、日晷、水运仪来仰望天空就能知道大概的时刻,用火烛、漏壶、沙漏来记录时间间隔。

但当人类开始使用机械计时之后,许多各种各样的装置将两者合并,人们不再仰望天空,只需要记住表针上走过的距离。14世纪,使用擒纵机制、以重力为动力的原始机械钟出现在西欧的教堂和钟楼,成为最早不间断运行的计时工具。1583年,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利用该原理,惠更斯于1657年制作了摆钟,这不仅使机械钟的误差减少至每天1分钟以内,也为便携式钟表的诞生铺平了道路。新式钟表结合了两种时间观念:指针的运动既模拟循环,也呈现流逝,时间单位从一刻钟精确到分,然后到秒。
精确的导航对于航海而言,就是对海洋的认知和控制,以及最终的制海权。从哈里森的航海钟表到航海六分仪,使得大英帝国能够持续维护全球各大海洋的霸权,最终汇聚成大本钟那浑厚绵长的钟声向全世界传递大英帝国格林尼治的时间。
今天国家授时中心已经实现高精度时间测量,其产生和保持的国家标准时间与国际协调世界时UTC的偏差数值保持在5ns以内。不断发展的各种授时技术有何意义呢?简单地讲,有了毫秒级的时间,电网可以高效运行;有了微秒级的时间,移动通信可以进入4G 时代;有了纳秒级的时间,卫星导航才能提供常规服务;有了皮秒级的时间,一些理论是否正确就有了检验的可能……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发展脉动的通信、电力、金融、导航等系统,其有效运行都有赖于高精度的时间同步。授时系统不仅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益工程,还是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重器。
更不能忘记这一切成就的创造者,无私奉献的一批科学工作者和青年老员工。他们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来到陕西渭北高原的蒲城,在这里钻山进洞、白手起家,建起新中国第一代授时台与长短波授时体系。
长波授时体系的建成,让中国赶上了世界步伐。在独立自主的授时体系建设中,一批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扎根西部、科技报国。授时科学家们执着于钻研与奉献,以国家需要为己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形成了“326精神”。陕西天文台在1980年搬至临潼,并于2001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地址与名称虽变但初心未改。这一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代国家授时中心人忠于祖国人民,担当责任使命,不断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书写出新的时代答卷。
随后师生们沿着时间之旅,探访古代中医扁鹊墓及其纪念馆。
扁鹊其人,姓秦氏,名越人,鄚州(今属河北任丘)人,先秦时期著名医学家,是中医学开宗明义的大师,也是司马迁第一位载入《史记》的医者,“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医学最突出的标志是讲“五色脉诊”以及针灸原理,所建立的四诊合参的临床诊疗体系,他留下的《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一同被《汉书艺文志》列为“医经七家”。
跟随讲解的脚步,我们重新学习了三个众所周知的成语典故“名声鹊起”“起死回生”“讳疾忌医”,直观感受扁鹊那“悬壶济世”之宏愿。
在其中的中国医史馆内陈列的大量经典中医药器械书籍:从针灸铜人、药碾到历代中医药典籍,乃至米伯让先生所重修的扁鹊纪念馆,皆是中医医者所作的赓续发展。中国的医者们用中医药好好地保护着中国人民,保存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穿越古今。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为中华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了解传统医学,领略现代科学,提升科学人文素养。不仅仅是从器物上领悟,还要反思器物所带来的社会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把握当中所蕴含的科学家精神。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医者还是新中国的授时工作者都是科学家精神的具体体现。
时值5月30日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让我们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向科技工作者致敬,常怀感恩之心,常抱奋勇之志,把科学家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不断学习新技术、探索新领域,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